光緒二十七年(1901年),張昭芹於庚子、辛醜並科鄉試中式,第五十二名舉人。為清末樂昌縣最後的一位舉人。 張昭琴,字魯恂,生於清同治十二年(1873年),晚年號卷�老人,其父張學謙,辛卯貢生。家居樂城張家巷,即今人民醫院兒科、病房附近,尚存舊宅庭院、圍牆,清代傳統建築。 1901年至 1911年期間,張昭芹先後任廣東省陽春縣學訓導,樂昌縣昌山書院主講,高等小學堂、高級小學校 ( 樂昌縣一中前身建製)校長。 1911年,任四川省德陽縣知縣,時值 “辛亥革命”,清皇朝已麵臨崩潰。 7 月,“有自鄰縣挾眾千餘乘夜圍城 , 先生 ( 張昭芹 ) 以地方人民安危為重,躬率民警登陴抵禦,曆三晝夜未寧息,夫人官氏竟對之斷左手二指,以誓共守,士氣大振,城以克完”(《張魯恂先生事略》)。當時蜀中23城,一時並陷, 唯以德陽縣幸存。此事“時聞遐邇,梁任公聞之,更登諸薦剡”,遂調河北諸縣任知事。在河北省曾任龍關縣、趙縣、大名縣,河南省�陽縣知事。在任職六年半期間,“政通民和,其間大旱,潦各一次, 先生後奔走於京津乞賑,塗次嘔血升餘,仍以病軀謀急賑,歲終而賑訖,饑民之困以蘇”(摘自《張魯恂先生事略》) 。可見其身為父母官,愛民如子,秉公無私的高尚品格。 民國之後, 張昭芹調任-總務司第一科長,直隸督軍公署秘書長 , 廣東省高等法院書記宮長兼法官學校文學教授。 嗣後受第四路軍總司令陳伯南將軍聘為機要秘書,再受國民黨第一集團軍總司令陳濟堂、第七戰區司令長官餘漢謀之邀,擢少將軍銜。接任廣東省政府高等顧問,第七戰區中將秘書長。民國三十五年 (1946 年 ), 任製憲-代表,廣東省參議員。民國三十六年 , 任國民政府考察委員會委員。 七年,任樂昌縣“戡亂救國委員會” 委員。張昭芹的一生,平易近人,清正廉明,才思敏捷。在他著《薪夢草堂詩集》 中有: 畿緊名區魏博誇 , 七年匹駑曳三車; 木饑水毀災頻告 , 嘔血離魂病有加。 香晚厭餐秋圃菊 , 春來又煮趙州茶 ; 無端�筆親鞍馬 , 一笑真成畫足蛇。 在他的 150 多首優秀作品中,他的詩作,格律幣嚴謹,古樸高雅,引經據典,唐宋兼資,內涵豐富。足見他從政從教的文學才華,成為清末民初樂昌縣德高望重的知名人士。被譽為“蘭桂同芳”“桃千頃 ”的當時樂昌政界和教育界的前輩楷模。徐錫勳、薛嶽、黃昌儒、龔楚等均在其門下受過教育和熏陶。故徐錫勳有“陳啟輝、張昭芹二先生,乃吾讀書之師也”(《徐氏族語》)!可見民國時期,張昭芹在樂昌教育界已深受民眾敬重。 1945 年,恰逢張昭芹 70 大壽。當時黃昌儒 ( 河南鎮塔頭村人 ) 將軍為張昭芹賦詩以賀 : 耄�承歡有老萊 , 彩衣環舞玉雲開。 德陽桴鼓勳雙懋 , 令旦稱觴喜大來。 事業泉�垂宇宙 , 文章韓柳仰師陔。 珠江武水挑千頃 , 蘭桂同芳一手栽。 “這首詩基本上概括了張昭芹在遊宦和教育事業上的成就,其以廉謹持躬,以勤能在事,以貞固不撓禦艱險。”其文學才華,從政從教以及為人,詩中均已表露出來。 “尤能嬉舊謀新,”維新伊始,便改昌山書院為高等小學堂,又於縣學宮 ( 今文化館 ) 創立果育小學,以瀹民智 , 樹立新風……這些都是清末民初他在樂昌教育界所創立的新成果。 然而 ,在張昭芹仕途的一生中, 雖未做過與人為難之事 , 但難免也會有些遺憾,他晚年喪子以及身邊神經失常的女兒,使他很難解脫思想上的疑惑,難道是因果報應 ? 在一次宴請友人席後的閑聊中感慨地說:“餘少讀聖賢書,立誌要做個好官,但遊宦一生,恐有不明之過或無心之錯 , 今日子殤女癲,疑報應也 !”仰首口占一首 : 一代當官三代冤 , 生兒聰敏生女癲。 玉樓召我嬌兒去 , 留下癲婆笑罵嗔。 這首詩,充分體現了晚年張昭芹對自己在官場上的一些看法。確實他的次子在嶺南大學讀書期間不幸夭折,身邊留下神經失常的女兒。這些跡象使他不得不迷信現實,也許是自己在仕途上的一種反響罷 ! 抗戰勝利後,晚年的張昭芹過著吟詩作賦的隱士生活。他與兩江鎮凰落村徐錫勳交往甚篤,曾為其題匾:“晚歸草堂”。有一次,聞長來村龔氏母喪,其子曾為抗日捐軀報國,張昭芹為此而書贈挽聯: 看膝前,環繞曾開,福壽全歸,瑞世交推賢母; 為地下,驅除狐鬼,死生孺幕,純孝何止終身。 聯句內涵莊重,意義深刻,對仗工整。五山鎮小王山張家,至今尚存當年張昭芹中“舉人”時的“文魁”匾額。 1948 年 7 月,這位年逾七旬的“ 兩朝”元老,本想“乃乞身歸裏,將終和其鄉之薪夢山莊”(《張魯恂先生事略》)。然而國民政府大勢已去,他未能如願。隻好離開故鄉樂昌,隨同蔣軍旅居台灣而去。1962 年, 張昭芹於台灣逝世,時年 89 歲。 樂城街道 樂城街道辦事處是樂昌市政府於2003年7月28日撤消原樂城、河南兩鎮合並成立的樂昌市第一個街道辦事處,為市政府派出機構,位於樂昌市區,是樂昌市人民政府所在地,樂昌市的政治、經濟、文化中心,轄區有11個社區居民委員會、1個生活管理區、16個村民委員會。全街道總麵積187.74平方公裏,總人口12.7萬人。所轄範圍東與廊田鎮相鄰,南與長來鎮相連,西與乳源縣交界,…… 詳細++ 人物關係: 兒子: 張茲� (1900~1983)
同年(公元1901年)出生的名人: 龔楚 (1901~1995) 廣東省韶關市樂昌 徐建德 (1901~1964) 廣東省韶關市樂昌 陳德釗 (1901~1933) 廣東省韶關市樂昌 陳異峰 (1901~1928) 廣東省韶關市湞江區 鄧熙農 (1901~1930) 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 + 更多公元1901年出生的名人》
同年(公元1962年)去世的名人: 鄧劍剛 (1896~1962) 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 何伯逵 (1887~1962) 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 潘受之 (1873~1962) 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 趙連城 (1892~1962) 廣東省珠海市鬥門區 何華益 (1898~1962) 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 張桂香 (1903~1962) 廣東省河源市東源 + 更多公元1962年去世的名人》 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 |